|
【福建】这时候大投入改线?福建产区要逆天了 |
【fujian】2016-12-20发表: 这时候大投入改线?福建产区要逆天了 你对福建有什么印象?——福建卖砖的人多。——福建外墙做得不错。还有呢——还有……还有沙县小吃啊~上面的对话,看着像段子,陶瓷行业的人会心一笑。说起来,福建作为中国陶瓷行业的重要产区,除了外墙 这时候大投入改线?福建产区要逆天了你对福建有什么印象? ——福建卖砖的人多。 ——福建外墙做得不错。 还有呢 ——还有……还有沙县小吃啊~ 上面的对话,看着像段子,陶瓷行业的人会心一笑。说起来,福建作为中国陶瓷行业的重要产区,除了外墙砖份额遥遥领先、卖砖人群难以计算的多(尤其是做批发以及中小品牌代理)之外,虽然也有一些地砖企业,但相比广东,甚至山东来说,还是缺乏其它与区域品牌的形象代表相关的。别的不说,就以当地几个龙头企业为例,在业内的知名度,也是与这个产区的实际地位不相匹配的。种种原因使然,因此大家对福建的印象还是停留“会卖砖、做外墙”上面。 但是,从现在开始,或许大家开始要改变对福建的印象了。为什么这么说? 上周去漳州、泉州等地跑了几个企业,让人喜忧参半的是,“外墙没得做了”基本已成了当地的共识,而投入改线,也成为主流企业的选择。包括万利、宝达、力豪、协进、中荣、鸿佳等(排名不分先后),均在热火朝天进行生产线改造,生产的产品包括大板、薄砖、木纹砖、仿古砖等等,可谓百花齐放。 与一些贴牌客户聊天,问起他们的看法,普遍认为,自山东环保整治以来,工厂生产难以保证,贴牌商转移到外地,也是无奈之举。从外墙砖改线到做仿古砖,福建企业还是有一定的优势,虽然目前还不明显(由于一批企业的改造还没完成,还没出砖),但是过年以后,到明年,福建地砖的竞争力优势将会得到凸显。通俗点来说,有那么多卖砖的同乡,大投入引进设备与人才,福建工厂这是要“逆天”的节奏。 逆天不逆天,这个时候还不好说。但是,随着生产线的改造完成,福建仿古砖、木纹砖、大板等产品,将与其它产区企业同台竞技、一争高低将成为事实。最终谁将胜出,客户都是用人民币投票。这个时候,比拼的就是老板的战略眼光、团队的能力强弱了。 而从放眼行业的角度来说,产能过剩已为业界所诟病,福建产区如果这个时候大举投入,是否同样难以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恶疾?远的不说,单在福建区域内,如何保证差异化竞争、乃至产品互补,形成完整的产品结构体系——这个如果不能寄望于政府或者相关协会的统一规划,共商大计,就只能依靠各家老板的智慧了。本人也提出几个浅见,供大家参考。 一是人才方面。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构建,需要人才支撑。没有人干活,一切免谈。但是,业内人才不愿流入广东以外的产区,这个现象一直存在,也不仅仅是福建的难题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在此提出一个建议——先得自己走出去,才能把人引进来。由于产品结构的原因、地域的原因,福建企业长期以来比较缺乏地砖人才(包括技术、品牌、营销方面都一样)。此时如果想要招募优秀的人才,应该有归零的心态,走出去,多找人,多沟通。这样做,虽然前期的成本比较高,但坚持下去,必能找到一些合适的、干实事的人,共成大事。 二是定位方面。产能大不一定是好事,大线或许是发展的包袱,已经得到了验证。福建企业此时改线,虽然避开了大产能,改产品品类,但无论是做什么产品,是否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?是否继续走低价竞争的路线?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。喷墨设备越来越先进,仿的门槛越来越低,各位老板是止步于仿,还是要做点原创的、有个性、能让自己有话语权的东西?如果仅仅是以价格为利器,你赚5毛我赚3毛,也许此时改线的价值也不大,算一下投入与产出,倒不如不做的好。 三是区域品牌的打造与维护。所谓大产区,必有拿得出手的产品、喊得出名的品牌。就以仿古砖为例,除了广东以外,山东产区近年来在仿古砖领域名声不差,几个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不容小觑。福建产区如想打造一张区域名片,是否有企业能够担当大任,竖起标杆,以龙头产品打造龙头企业,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区?其实,福建也有不少仿古砖知名品牌,可在行业的影响力非常有限。 福建产区能否再度崛起,有天时、地利,人和还稍欠一点。听闻当地也有重启陶博会之说,但目前还无具体方案。福建产区当前最需要的是对外发声。既有雄心,应该欢迎大家围观, 欢迎大家拍砖,众人拾柴火焰高,才能迅速打开市场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 (【fujian】更新:2016/12/20 18:45:16)
![]() |